第702章 盘古工业空间站!(求保底月票)
hfetr这个项目,顾松能派上的用场,就是偶尔“启发”一下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。 《宇航基础百科》里,关于这些技术,都是工程、应用阶段的东西多。 理论方面,就如同基础原理一样,只讲结果,过程不多。 当然,如要用神经质如模拟信息系统,基于大脑神经网络节点进行专门的论证过程推演,也可以得出来。 但……加速还是不要太快的好,消化不良怎么办? 与这些尖端科技项目的突破相比,顾松更加注重未来梯队的培养。 研究生招考的笔试结果初步出来了。 拟进入面试阶段的名单送到了顾松这边,他直接让地下实验室的量子超算进行风险排查。 燧石宇航大学,至少在现阶段是有特殊性的。 如果说燧石空间城是未来的地球舰队,那燧石宇航学院就有点像是预备学校,哪有不做些基本筛查的道理? 何况,现在又不是什么安稳的时期。hsda和esg初初建立,燧石宇航大学可以说是前沿阵地之一,他们不动些心思才怪。 顾松等着出结果就是。 文发委成立之后,简玉书是进入了顶尖的圈子视野。很多事情,他可以代替顾松去处理了。 华宇重工在筹备成立,定址南海岛昌文。 除天宫计划之外,为了在燧石空间城移交之前,官方也有另一支更先进的力量,华宇重工将承担一个重要的任务。 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工业空间站,或者说将来推进技术突破之后,第一艘太空工业舰。 定名盘古。 现在,简玉书在那边盯一下进行前期组建的程序,还有基础建设。 而顾松这边,则需要从自己的技术条件出发,来进行盘古工业空间站的设计。 这对顾松来说,也是不小的挑战。 燧石空间城,是《宇航基础百科》里就有的东西。作为航天技术水平要求最低的行星际简易飞船,它的一应图纸是很齐全的。 而盘古工业太空站,则要求顾松在更低的航天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下,设计一个太空采矿、冶炼加工和太空运输系统。 未来,以盘古工业太空站为基础,就有了一个在外太空的补给基地。这个想象空间,比什么乌拉诺斯,甚至燧石空间城都要大多了。 这可以成为未来太空船坞的第一块根基啊。 于是顾松开始进入了“半闭关”状态。 …… 燧石宇航大学的面试名单出来之后,通过笔试的人里,被刷下了一批。 其中,就包括那几个留学生。 结果这几个人还真会搞事,各种申诉,甚至联系上了媒体,控诉燧石宇航大学的招考是有黑幕的。 风小龙对顾松说了一嘴之后,顾松烦躁地把一份资料发给他:“直接在官网上挂出来,官方微博转一转。” 包括几个留学生在内,这些与各国情报系统有接触的人,全部被抖了出来。 金钱往来的记录都有。 霍华德脸都绿了。 好死不死,像哈罗德那帮人,底下有着各种银行的财团们,也多少在燧石宇航大学的董事会里占了一席,有义务配合学校的工作。 都没办法直接指责他包里入侵金融系统。 大统领的头就更大了。 因为继nasa主官不断诉苦航天技术加大投入的必要性之后,又多了一个霍华德不断诉苦量子通信、网络防御和新情报体系建立的必要性。 意思可简单了:要钱。 到处都要钱,哪里来的钱? 老大地位被挑战的同时,全球的影响力就在迅速减弱中,印钞都没那么好使了! 万一那么些海量的国债突然崩盘,谁能承担起突然大幅贬值带来的效应? 有反面教材,自然就有正面典型。 hsda范围内,甚至一些其他地区,因为对航天科技的向往,进入了面试名单的人,自然就被官方拿来大书特书。 燧石宇航大学的开放宗旨是不变的,但开放不等于不防范。 心怀鬼胎的,是低估燧石宇航大学燧石研究院的技术实力吗? …… 顾松现在确实处于烦躁当中。 以他现在的能力,设计出一套盘古工业空间站的体系出来,并不难。 但难的,其实还是跟钱有关。 因为盘古工业空间站的未来,是要建立太空工业的根基。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,自然需要算得过账来。 所以,每个建造环节的成本,以后运营阶段的成本,都得要评估一下未来的市场。 就算有燧石空间城这个大客户,但如果以盘古工业空间站的产能和物资提供价格,如果比燧石航天自己从地面送上去还高,那还有什么搞头。 问题是,以顾松心里很清楚的燧石航天的实力,那确实会高过两大航天集团和短时期内的华宇重工不少。 就算华宇重工消化了烛龙2号的技术,它的体制就决定了,到时候它的管理成本肯定比燧石航天高,运转效率也没有燧石航天高。 这个平衡点可不好找。 于是顾松有些烦躁。 除非找到另外的大客户,那个大客户没有更好的选择,盘古工业空间站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提供方。 顾松把这个问题很直白地跟古韬和保家齐说了。 结果两人哈哈大笑,古韬说道:“你把帐算得这么精干嘛?这样级别的产业,本来也没打算多少年就收回投资。更何况,这样战略级别的企业,肯定会有一些政策的。到时候,不会以比你自己成本高的方式向你提供补给。” 保家齐也笑着补充:“再者说,一旦盘古工业空间站的计划披露、开始建设,形势明朗了,外面也不是铁板一块。只怕天上要开始拥挤了,大客户不会少的。不是谁家,都有咱们的实力。” 顾松这才知道自己是因为独自从无到有开始设计这个空间站,因为应对技术挑战的牛角尖,就陷入了纯技术的思维误区里。 说得也是,从设计,到论证,到开始筹备建设,估计怎么着也是两三年之后的事。 到时候,有了天宫空间站的建设经验,才会真正上马。 至于未来的客户…… 华国和hsda这样如火如荼了,一个乌拉诺斯顶得住吗?还不知道这乌拉诺斯能不能靠谱地搞定。 看样子,元老们是觉得局势不会这样僵着很久。 毕竟刚结束的esg峰会上,他们重点讨论的iter就没结果。太多新技术制高点的压力涌向了大洋彼岸,他们的资金投入被迫分散了很多。 而且注定追不上这边的脚步。 如果再等到15年…… 估计会有一波冲动建设投入吧?到时候,盘古工业空间站还愁没有客户? 顾松放下心来,就开始回去完善自己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