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页
“你想不想来电视台上班?”李虹询问道。 “再等等吧。”林子轩答复道。 “也好,那就再等等。”李虹没有勉强。 她以为林子轩想等到《渴望》播出后再调到电视台,那时候电视剧大获成功,调动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。 林子轩则在犹豫要不要到电视台上班。 天很蓝,世界很大,他想过自由一点的生活。 第二十章 厚积薄发 林子轩的遭遇在这个时代很具有代表性。 如果把体制比作一间公司的话,新员工刚进公司必然会遭到老员工的排挤和打压,就算是再有才华也不行,这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年代。 无论是在电视台还是广播电台,这种现象都非常普遍。 林子轩在广播电台两个月的时间,还只是做一些打杂和看信的工作。 即便他能写出好的童话故事,也不能广播,你能保证自己的童话故事思想健康么? 想要找茬实在是太容易了,你写《白雪公主》,他们会说你把后母写的这么坏,让那些有后母的小朋友怎么想,这不是挑拨家庭矛盾么? 你写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,他们会说你竟然把小女孩活活冻死,实在是太残忍了。 就算你写了《红楼梦》,他们照样批判这是宣扬封建思想,这是艳俗小说。 这时候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在体制内继续熬资历,等到十年,或者更长时间之后,你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,也能排挤和欺压新近的员工了。 你会变成以前自己最厌恶的那个人,还为此洋洋得意。 第二个选择是离开体制,自己创业,这将冒着极大的风险。 青年人在体制内看不到上升的空间,想要离开又担心外边的世界,一些胆子大的人已经开始了冒险,更多人还在犹豫和徘徊。 林子轩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,同样面临着选择。 他倒不是担心风险,而是不想和家里闹矛盾,他很珍惜目前家里宁静而幸福的生活。 一旦他要辞职,就会打破这种宁静,甚至会影响他和慕姗姗的感情。 这是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冲突。 林伯清和李虹都属于体制内的人,熟悉体制内的规则,愿意按照体制内的规则做事和生活,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同样的生活。 这种生活安稳,没有风险。 李虹来到华国电视台,把《渴望》的剧本印出来发下去,随后召集编剧开会讨论。 “李导,这是金山老师的新作么?一看就特别有生活气息。”一位编剧称赞道。 “我看不像,金山老师的文笔老辣,这个剧本的文笔有点浮,在女性角色上描写的很有特色,应该是夏雪老师的作品。”另一位编剧猜测道。 金山和夏雪都是华国著名作家,以描写百姓日常生活著称,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。 “应该不是夏雪老师,我前两天打电话的时候夏雪老师还在养病呢。”有编剧否定道,“这个剧本无论是结构还是剧情都很精巧,想必是出自编剧之手。” “我看也像,李导,这是哪位大编剧的手笔?你不会到电影厂拉人去了吧?这样的话不是大材小用么?”其余编剧说笑道。 在他们看来,这样的剧本应该是出自著名编剧的笔下,虽然有些描写上的瑕疵,但从剧情和人物对话上来看无疑是上乘之作。 “你们不用猜了,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写的,我拿来给大家做参考。”李虹平静道。 “李导,你开玩笑的吧?” “就是,这要是一个年轻人写的,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该退休了。” “李导,别卖关子了,你就说出来吧,让我们也知道是哪路神仙。” “真就是一位年轻人,我觉得写的还不错,就让大家讨论一下。”李虹微笑道。 看李虹不像是开玩笑,现场渐渐安静下来,编剧们把剧本放在了桌子上。 “我就说文笔看起来有点浮,原来是个小年轻。” “就是,这个剧本的年代背景我看有问题,会不会犯错误啊,年轻人还是太冲动。” “毕竟是年轻人,就算开头写的不错,难保后面不出问题,李导还是慎重为好。” “李导,这可是台里的大制作,要到过年播出,给全国百姓的一台大戏,不能儿戏啊。” “嗯,我也觉得写的太苦情了,也太纠结了,过年咱们不能让百姓哭着过年吧。” 编剧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,都是在挑毛病。 李虹对这种状况早有预料,也想好了应对策略。 “我这不是拿来给大家讨论么,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,这后面的工作还需要大家多参与和配合。”李虹安抚道。 “李导你什么意思?”有编剧不解道。 “这年轻人创作的故事挺好,就是生活和阅历不足,写了前面二十集后就有点吃力了。”李虹解释道,“我是挺喜欢这个故事,所以才拿来给大家看看,把剧本补完。” 李虹这么一说,编剧们纷纷放松下来。 “李导这是说哪里话,帮扶年轻人成长是咱们的责任,我看这剧本还要再打磨打磨。” “对对,离过年可不远了,时间紧任务重,咱们要加把劲了。” “我看可以,有了故事大纲,咱们几个人分分工,争取月底把本子赶出来。”